荆门2025拆迁图谱,623户家庭新生活启航,见证老屋拆除与城市温情新生

荆门 更新于:2025-10-14 01:19
  • 春荣
    623户家庭的新生:荆门2025拆迁图谱里的民生温度与城市新生

    “住了三十年的老房子要拆了,没想到能赶上这么实在的政策!”在掇刀石社区荆南熙园基地,居民陈师傅拿着刚签好的补偿协议,手指划过协议上的安置条款,难掩脸上的期待。2025年荆门市中心城区房屋征收计划的落地,正让像陈师傅这样的623户家庭,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迎来生活的新起点。这场覆盖8.97万平方米的征收行动,不仅勾勒出荆门城市升级的清晰脉络,更藏着民生至上的细腻考量。

    本次征收计划以9大重点项目为支撑,构建起“产城融合、交通疏堵、民生提质”的三维推进格局。苏台片区的城中村改造无疑是其中的标杆,这片承载着老居民记忆的区域,即将在改造后重塑产城融合新格局,而同步推进的五一北路建设工程,将为片区打通交通动脉,让“老城区”焕发“新活力”。在东宝区,化工循环产业园V3道路工程横跨子陵铺镇、石桥驿镇两镇三村,这条产业通道的修建,将让乡村与园区实现“无缝衔接”,为沿线村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    交通瓶颈的破解是此次征收的重点攻坚方向。团林铺镇兴垱村的村民们对明礼路西段下穿荆沙铁路工程期盼已久,“以前过铁路要绕三公里,农产品运出去得耽误大半天”,村支书李大姐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。这项工程建成后,不仅能解决多年的交通梗阻,更能让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快速直达城区市场。而双喜片区的双堰南路与荷花路延伸工程,则将织密区域路网,让居民的出行半径不断扩大。

    住房条件的改善始终是征收工作的核心关切。中建三局荆南熙园基地的危旧房改造项目,直面掇刀石社区的居住痛点——这里的房屋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,管线老化、配套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。此次征收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,让居民从“住有所居”迈向“住有优居”。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北片区防洪排涝整治工程,这项覆盖双仙、杨店等四村的民生工程,将通过系统改造提升城市防灾能力,为居民筑牢安全屏障。

    政策的温度藏在每一项补偿标准的细节里。2024版征收补偿标准的实施,为此次征收提供了明确的权益保障。住宅房屋无论选择货币补偿还是产权调换,每户都能获得3000元的一次性搬迁补助,临时安置补助费则根据区域等级实行11至15元/平方米·月的梯度标准,一级地段的住户每月每平米可享受15元补助,让过渡期间的生活更有底气。对于选择货币化补偿的住户,在规定时限内签约搬迁可享受最高不超过房屋评估价值20%的奖励,再加上最高2万元的签约搬迁奖励,政策红利实实在在。

    经营性用房的补偿则充分考虑了实际经营情况。在金虾河片区经营小超市的张老板算了一笔账:他的店铺在2011年前就已合法经营,按照补偿标准,除住宅基础补偿外,经营部分还能获得适当加成,最高不超过住宅标准的30%。“政府考虑到了我们经营者的损失,协商过程也很透明,心里踏实”,张老板的话反映了不少商户的心声。而对于停产停业的非住宅房屋,按评估价值5%给予的一次性补助,为企业转型缓冲提供了支持。

    房票安置的灵活选项,让居民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。根据相关办法,被征收人可凭房票在中心城区购买商品住房及配套设施,房票范围还可覆盖配偶、父母、子女等直系亲属,这种“货币+房源”的组合模式,既保障了居住需求,又赋予了选择自由。在征收现场设立的政策咨询点,工作人员会细致讲解房票使用规则、奖励时限等关键信息,让居民清清楚楚签约、明明白白搬迁。

    从2024年17个项目覆盖254户家庭,到2025年9大工程惠及623户居民,荆门的征收工作始终保持着稳健推进的节奏。在东宝区通用机械厂改造项目现场,曾经的老旧厂房已完成拆除,未来这里将建成集商业、休闲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;漳河新区天鹅池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(南片区)的推进,则让生态与居住实现了和谐共生。这些变化的背后,是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,更是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。

    “拆迁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,而是要让城市更有温度,让居民更有获得感。”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的工作人员如此诠释征收工作的初心。随着荷花学校的建设填补荆西大道以东教育资源的空白,随着一条条道路贯通城乡,随着一个个安置小区拔地而起,荆门正在拆迁与重建的循环中,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对于623户被征收家庭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居住空间的变迁,更是一场奔向美好生活的出发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