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虹652236
“两头婚”在荆门乡下火了几年,突然没人提了。
不是它多好,而是玩不动:男方一算账,零彩礼换来的是“二胎必须跟妈姓”,爸妈夜里睡不着;女方也嘀咕,自家贴房贴车,最后孙子喊别人爷爷,图啥?
风就这么悄悄调头。
去年冬天,隔壁组的老张家娶媳,重新抬出十二担礼盒,鞭炮从垸口炸到垸尾。
姑娘家也回嫁妆,洗衣机、小电车,外加两万压箱钱。
围观的人一边嗑瓜子一边点头:这才对味,省心,面子里子都顾到。
看似回到老路,其实暗里换了芯片。
彩礼不再是“卖女儿”,嫁妆也不再是“倒贴”,两边都图个心安:
钱走了一圈,最后变成新房的空调、孩子的奶粉,谁也没装进自己口袋。
二胎姓什么?
现在先写个“待定”,等娃落地再看谁心软。
爷爷想抱孙子,先表态:幼儿园学费我包;外公想留香火,立马拍板:月子中心我刷卡。
姓啥最后成了亲情竞拍,听着滑稽,却比旧式“必须跟我姓”温和多了。
负担只是换了肩膀。
男方掏出彩礼,表面回血,实则背了债;女方收了钱,回头得装修、买车、补贴小两口,算盘噼啪响,还是一家人的钱在打太极。
两边父母夜里对账,发现谁也没占到便宜,干脆一起出力:
地里菜油、土鸡、新打的糍粑,周末往城里送,能省一点是一点。
形式怎么变,核心就一句:让孩子过得比自己松快。
至于走旧礼还是新礼,没人说得清哪条更先进。
只要小两口不吵夜架,老人就觉睡得着,管它是零彩礼还是万紫千红一片绿。
下一场婚礼,可能又把彩礼砍半,或者冒出“三头婚”。
别急着拍砖,先想想:
要是你娃明天带对象回家,你第一句话问啥?
是“给多少”,还是“你们真不真”?
答案其实藏在自家饭桌,不在网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