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初春,沙洋故里情,高级记者返乡购房,同学聚会上话退休新居

荆门 更新于:2025-06-28 02:16
  • 昌黎散人
    2025年初春,湖北某报高级记者回到家乡沙洋参加同学聚会。当他说起在沙洋买了房准备退休后居住时,同学们满脸诧异:“我们这里都是绞尽血汗钱,到武汉至少在荆门买房,谁会在沙洋买房啊?沙洋不行了,什么都不行了。”沙洋,汉江边上的这座古镇,曾与汉口、沙市并列湖北八大重镇,如今却在交通变迁与体制束缚中沦为江汉平原“经济凹地”。

    就在不久前,一个更令人沮丧的消息传来:规划中的沿江高铁沙洋北站,突然改成了钟祥南站。这已是沙洋 第四次被现代交通大动脉抛弃——襄渝铁路在她门口拐弯西去,汉宜高速甩开了她,沪蓉高速也绕道而行。

    01 历史荣光与残酷现实

    沙洋古称汉津,汉代即为汉江重要渡口。唐代尉迟恭在此修建“沙阳堡”,沙洋之名由此诞生。1928年,这座江汉明珠与汉口、沙市、宜昌等并称 湖北八大重镇,素有“小汉口”美誉。

    1949年初,拥有4万多城区人口的沙洋一度设市,成为江汉平原上第一个县级市。当时周边钟祥、潜江、天门都还只是县。历史转折发生在同年9月,沙洋市被撤销,并入城区人口仅千余人的荆门县,行政地位一落千丈。

    “沙洋的建制复杂多变,在湖北绝无仅有。”一位地方志研究者感慨。从1959年短暂设市到1961年撤销,从1985年设沙洋区到1998年撤区设县,沙洋在40年间经历4次重大区划调整,行政资源不断流失。

    02 双重困境与人口塌方

    沙洋的困境来自双重枷锁:交通边缘化与体制性束缚。夹在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的沙洋,前往哪条高速都有六七十公里。若沿江高铁改道成真,沙洋将成为江汉平原唯一不通高速、不通铁路、不通高铁的“三不”县城。

    更深的痛来自沙洋农场——这个1952年创建的劳改农场,地域横跨五县市,总面积达2146平方公里。计划经济年代,农场拥有化肥、化纤、机床等一批优质工业企业,工业产值曾占总产值53%。

    1994年《监狱法》颁布后,沙洋农场改制为监狱管理局,经济功能被剥离。“原来农场里哪怕是再好的工业企业,不可避免地纷纷下马。”一位当地老人回忆,“而同在一片土地的沙洋县,因为管理体制的根本不同,也无法承接这些企业。”

    人口数据揭示着更严峻的现实。2021年沙洋出生2509人,死亡3348人;2022年出生降至2101人,死亡升至3905人,自然增长率跌至-4.65‰。“七普”相比“六普”,全县人口减少18.57万人,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8.09%,远超省市平均水平。

    03 自救努力与突围曙光

    面对危机,沙洋开始多线突围。2023年5月,该县推出 “湖北最激进”生育鼓励政策:三孩家庭每月补贴500元直至孩子3岁;辅助生育补助1万元;二孩购房补贴100元/,三孩200元/。政策涵盖从产检到入托的全周期。

    交通建设也在艰难推进。2024年3月,沙洋宣布计划完成 11亿元交通投资,建设32公里一二级公路和88公里农村公路。重点推进沙洋西站(高铁)至G207连接线主体工程,力争改变“手无寸铁”的窘境。

    产业转型初见成效。在曾集镇范店村,曾经的贫困户陈中浩在扶贫干部帮助下,将13亩低洼田改造成虾池。2018年他靠虾稻共作获利26620元,主动申请脱贫。“只要继续勤勞肯干,日子只会好、不会差。”他说出了许多沙洋人的心声。

    沙洋监狱管理局旧址上,财政部“五七干校”的红砖房依然矗立。当年下放至此的作家碧野曾在此放牛挑草,后来写下散文《我怀念的是牛》。他在苦难中体悟到“体健心宽”的生命韧性,这种精神如今仍在沙洋人血脉中流淌。

    那位回乡买房的记者在文章结尾写道:“沙洋,像有根绳索系着”。这根绳索可能是束缚,也可能是攀登的工具。

    随着武荆宜高速沙洋段建设推进,多式联运物流园工程完成90%,沙洋煤炭储备基地崛起,这座汉江古镇正试图抓住每一根可能的绳索,从“经济凹地”中奋力攀爬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